看下图,这是海水稻米,红彤彤的一看就很好吃,但真实吃过的人却说,不只粗糙坚固没黏性,咀嚼时还有砂砾感,绝大多数消费的人都觉得不好吃。
照理说,口感难吃的海水稻米,不应该持续培养,相反,我国正在加大海水稻培养培养面积,这又是为何?
早在20世纪30~40年代,国外就初步许多培养海水稻,而我国海水稻的初步,还得从80年代说起。
1986年,我国农业科学家陈日胜,在广东湛江遂溪县虎头坡海滩调查时,意外发现一株巨大的水稻。
令人感到难以想象的是,这片区域盐碱度较高,一般水稻底子难以存活,但此刻却呈现一株水稻,陈教授意识到宝贵后,马上收集了522粒种子初步培养作业。
2014年,陈教授团队成功将“海稻86”亩产从100斤,进步到了300斤,并成为首个官方认证的耐盐碱水稻种类。
2017年,我国山东、新疆、浙江等五大盐碱地试验基地,海水稻亩产打破800斤。
简略的说,海水稻归于能在盐碱地存活的水稻,介于野生稻和培养稻之间,因为多成长在海滨滩涂区域,所以被称为“海水稻”。
海水稻通过罗致海水中的养料成长,高度1.8~2.3米,根系深度30~40公分,稻穗呈青白色,稻米呈赤色,颗颗丰满,粒粒清楚。
海水稻米富含硒、铁、锌等微量元素,是一般大米的3~7倍,氨基酸总量是一般大米的4倍以上,除此以外还有γ-氨基丁酸(GABA)、花青素等成分。
海水稻具有很强的盐碱地适应性,能在土壤含盐量 3‰~17‰(重度盐碱)的环境中成长。
海水稻还不“挑地”,即使在有机质含量1%或沙质土壤等很瘠薄的区域,也能正常成长。
也就是说,假如不培养海水稻,这些盐渍化的土壤,也没办法培养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,归于糟蹋也是糟蹋。
现在,海水稻试验基地亩产量打破1000斤,就算一般亩产以600斤核算,你知道这是多么“可怕”的一件事吗?
我国可开发盐碱地约5亿亩,假如全都培养海水稻,每年将会取得3000亿斤粮食,远超许多省份的粮食年产量。
通过科学研究,海水稻的根系会排泄一种有机酸,能吸收盐离子,3~5年后,土壤含盐量可下降约3%,而且这种有机酸还能中和碱性土壤,下降pH值。
海水稻的根系深度30~40公分,远超一般水稻,在成长过程中,根系能改进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,添加孔隙度,缓解板结现象。
看到这儿我们就理解了,通过海水稻培养的盐碱地,就会渐渐朝着正常农田改进,而且海水稻还具有防风消浪、促淤保滩、固岸护堤的生态效果。
此外,通过海水稻改进的土地,后期能够不种海水稻,能种一般水稻、豆类、果蔬类。
渐进式轮作:1~3年培养海水稻,4~6年培养大豆棉花,7~9年培养水稻小麦玉米。
接着持续用海水稻,渐渐培养在盐碱度更高的区域,持续循环往复,为我国不断增加更多的可播种农田,等待提前完成粮食自主。